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
大家好!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比之唐宋元诸朝更为严密,分乡试会试和什么,以及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及答案的的3点相关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现在开始吧!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比之唐宋元诸朝更为严密,分乡试会试和什么
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
殿试考什么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拟进士对御试策原文
没有明确的结论。
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进行解答。
御试策是清代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制度,而拟进士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
对御试策原文的研究是需要具备相关历史和文献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对此问题进行解答。
具体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御试策的相关内容,可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专业书籍,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演变,以及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了解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历史文物的珍贵价值。
对御试策原文的拟进士认知是充足的,因为拟进士是指已经通过乡试和会试,正在等待下一年的殿试而获得这个头衔的学子。
他们需要精读御试策原文,研究出其背后的意义和考试出题的思路,以便在殿试中取得好成绩。
御试策原文是明代及以后礼部主持科举考试时颁布的法规和考试大纲,充分理解御试策原文对于拟进士们参加殿试至关重要。
原文:
右臣准宣命差赴集英殿编排举人试卷。窃见陛下始革旧制,以策试多士,厌闻诗赋无益之语,将求出林朴直之论,圣听广大,中外欢喜。
而所试举人不能推原上意,皆以得失为虑,不敢指陈阙政,而阿谀顺旨者又卒据上第。
陛下之所以求于人至深切矣,而下之报上者如此,臣窃深悲之。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今始以策取士,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谄谀得之。天下观望,谁敢不然?臣恐自今以往,相师成风,虽直言之科,亦无敢以直言进者。风俗一变,不可复返,正人衰微,则国随之,非复诗赋策论迭兴迭废之比也。
是以不胜愤懑,退而拟进士对御试策一道。学术浅陋,不能尽知当世之切务,直载所闻,上将以推广圣言,庶有补于万一,下将以开示四方,使知陛下本不讳恶切直之言,风俗虽坏,犹可以少救。其所撰策,谨缮写投进,干冒天威,臣无任战恐待罪之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及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